查看原文
其他

低成本整村改造实践:上海奉贤李窑村乡村振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水石设计 Author 水石设计

几十年来中国高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城市得到了发展,工业得到了强大,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越显突出。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必然需要。乡村振兴旨在让乡村重新焕发魅力,蕴藏在乡村的中华文化可以延续和崛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创业人才回归乡村,产业得以振兴,农民得以富裕,乡村变的更美。




春日的一个下午,我们第一次来到奉贤李窑村。李窑村是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9年通过美丽乡村评选,在整体的乡村肌理风貌上有了很好的基础,大片的水稻田,丰富的河道水系,以及基础的景观绿化已成型。进入村口的村史馆,镇领导介绍,李窑因明清时期李姓大族南迁青溪东南,置田造屋,开砖窑多座,所产青砖量大质优而闻名遐迩,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李窑村,有着自身鲜明的文化底蕴。

∆ 李窑村改造前状态

此时的建筑师似乎有一种使命感,骄傲而忐忑,激动欣喜又诚惶诚恐。因为在曾几何时,也有诸多的美丽乡村,在被过度更新中摧毁,断了乡愁,毁了文化,更谈不上振兴。

∆ 李窑村改造后现状






此次乡村振兴,主要需要通过房屋改建、道路桥梁、河道疏浚、景观绿化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对李窑村的“农林水田路桥房”进行重构。建立“租金+股金+就业收入”收益模式,将村民空余的房子流转出来,进行风貌改造,此后引入新兴产业,将农、商、文、旅结合在一起,多业态组合、支撑,最终实现村民增收。

在此方针下,我们对李窑村的产业特色进行挖掘。李窑村1000多亩水稻将成为其农业特色本底,在初步方案中,确定了将李窑村鲜明的“窑文化”放大、做强的主思路,传扬当地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引进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将乡村振兴与现代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与相关行业相匹配的办公、休闲、运动、住宿的场所,让新李窑人可以在此安居乐业。

在此产业框架基础上,我们梳理了村子的肌理和片区,拟定整个村子大致可由前导区、餐饮市集区、文创雅集区、新产业培育区、康养民宿区、农业市集区六个部分组成,整体打造“农业+旅游+文化+电商平台+民宿”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营造乡村理想生活,使李窑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升级版”乡村振兴示范村。

∆ 李窑村核心区总图






项目整体投资金额相对较低,工程总投资5100多万元,包含房屋建筑改造和拆除、道路桥梁改造和新建、生态水环境、绿化和景观等所有费用。留给建筑改造的费用仅2200多万,折算单方造价低至650元,这否定了新建的可能性。虽然我们一开始就坚定认为不可大拆大建,但此预算还是给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

一期计划改建民房133栋,总计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我们面对的是一百多套没有图纸,没有标准化的农民自建房,其中更有一些年久失修、结构安全性较差的危房,整体改造实属不易。因此,我们必须梳理出一套设计方法,既保证设计效果又能控制造价,同时考虑易于施工落地。133栋房子按照建设年代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90年前后的砖混结构建筑以及2000年以后新建的小洋房或别墅类,我们改造的重点集中在90年代这批老房子上。

∆ 改造分类与统计

这批民房多为砖混结构空斗墙体,三开间,二层或三层,局部挑出楼板以及屋面板为预制板,整体结构性能难以满足日后运营功能以及村民日常生活。改造的重点是南立面,因此屋顶和阳台的关系,成了我们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开始大量的踏勘和记录工作,将全村所有的房子编号,拍照、探访、记录,每一栋房子都有了自己的一套档案。所幸总包单位提供了一套无人机航拍BIM电子模型,虽然精确度只能到厘米,但对我们的设计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

我们将现状建筑进行典型分类,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几种模型样式,包括屋顶做法,披檐样式,结构加固、门窗形式,材料组合等等。同时,造价计算也同步进行,确保了每一种做法、样式都是在单方造价内可实施落地的,最后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建筑模块。

∆ 标准单体示例改造对比

我们选拟了几栋示范样板,进行基本模块的组合。因每套民房的尺寸和空间不同,所以即使是采用基本模块组合之后,依然没有完全一样的两套房子,建筑的丰富性和设计施工的可操作性在这个方法下同时得到了满足。

∆ 标准单体示例

∆ 标准单体示例改造生成

∆ 标准单体示例剖面图

∆ 标准单体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 标准单体示例平面图

同时,基于李窑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特点,材料上我们更多的使用青砖元素,受造价和结构限制,青砖与仿青砖柔石贴面结合使用,在立面结构薄弱的地方用仿青砖柔石贴面代替真实青砖,既满足效果又不为结构带来更多负担。彰显李窑村的窑文化特征,不落于常规做江南村落就是整村粉墙黛瓦的套路,真正做到一村一特色。

有了示范样板的信心,接下来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方案设计,我们将原始资料和研究的基本模块给到不同的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根据各自组团的功能和民房的实际现状,选用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拼装,包括结构加固方式,屋顶形式,门窗洞口设计等等。同时每个单体都需要放置整体基地中考虑其协调性,最后确认每个组团的完整性。与此同时,也在不停的复核造价,确保整个项目的可行性。

∆ 李窑村建筑模型






概念方案有了初步成果,但村民流转的意愿并不强,开展落地深化设计的工作节奏慢了下来,然而距离最终竣工验收的时间却刻不容缓。当务之急只能每流转出一户,即刻安排专业团队进行精确的建筑测绘和结构检测,我们再将拿到的图纸和之前的BIM草模做一个比对,直接在测绘图纸上进行施工图设计。

前期研究的典型墙身大样和门窗做法则根据测绘情况做微调。施工图纸每出完一套,即刻给到总包单位安排施工进场。甚至后来在没有拿到测绘图纸的情况下,根据经验先开始部分屋顶和阳台的拆除及结构加固工作,整个过程仿佛一条高周转的流水线。

∆ 改造前(左)改造后(右)对比

随着几套样板院的相继完工,村民也渐渐有了信心,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让自己的房屋进行流转改造,从一开始的5户增加到了100多户,数字一直在增长。村子的各个角落都陆陆续续开始了改造工程,村民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也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提出了很多想法和要求。

建筑师在乡村的角色和身份是多重的。在城市项目中,建筑师的工作只是成熟的工业大分工中的一个环节,但在乡村,建筑师的工作边界被模糊了,设计变得时大时小,跨领域融合更是家常便饭。

在乡村,整个设计工程进行到执行操作层面之时,40%靠图纸,30%靠现场调整,30%靠施工队和村民自己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的身份既是引导者,也是学习者;既应该凸显作为设计者的专业能力和审美价值,又应该尽可能用当地村民和施工队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甚至去生活。

∆ 接待中心建成效果

∆ 接待中心剖面图

∆ 接待中心平面图

∆ 接待中心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 新建公共卫生间






在整体的景观方案上,我们通过因地制宜的设计,回应自然而然的传统村落的肌理,通过对空间的重新梳理,对场景进行了场所植入、柔化与过渡。在对现有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后,我们从河道、农田、建筑场地出发,重塑一个原生的、自然的“河+田+民宿”的乡村景观格局,将失去活力的空间通过“桥体”连接,同时依托产业类型而增加的配套服务点也为村民带来了参与建设与运营的机会。

∆ 极具观赏与趣味性的原乡植物

∆ 融入乡村的新建桥梁

从历史角度上我们挖掘、传承、发扬李窑优秀文化、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李窑乡土”。整个片区最集中文化展示,在村史博物馆、李窑村青砖、青村刻纸、打莲湘等。

从文化展示角度上,整个片区最集中的出入口配套业态集群,向各个客群提供吃、歇、逛、购等综合体验业态,以及展示独特稻田风光的稻田形象,让人们体验到美好惬意的田园生活。 

∆ 原有桥梁改造

我们要做更具地域特色,场景化的风貌营造。对当代人而言,我们已经习惯了所谓舒适的城市生活,但偶尔也需要去体验一下自然的浩瀚,感知我们到底来自何方。我们想保留乡愁的记忆、营造自然质朴的原乡美学,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把李窑村打造成欢乐乡村集聚群,休闲旅游业态发展腹地。并打造集功能性、地域性、文化性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 小猫小狗在桥上乘凉休息





此次改造,最终在160天的工期内,房屋改造、绿化种植、道路翻新及新建等,在各种交叉施工下得以完成。在改建过程中,设计和施工并没有抹去李窑村自身特点,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逐家逐户个性化定制,投入的时间精力相比推倒重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能尽量满足村民对旧房屋的情怀,在翻新的同时最大化地保留村落原貌。我们期待着村民和入驻的新李窑人可以在此真正的安居乐业,新李窑以新的空间载体,将窑文化的精神以新的面貌传承下去。







项目名称:上海奉贤李窑村乡村振兴

业主单位:上海东方桃源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总包:中交上航局

建设地点:上海市奉贤区李窑村

建筑面积:33,620㎡
设计时间:2020年
竣工时间:2021年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工作内容:多专业一体化设计


建筑设计:水石设计-米川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徐晋巍

技术总监&驻场总建筑师:李文章

方案成员:刘凤翔 孙钰莹 胡波 危正 奚海田 肖斌 杨赫铭 王蒙 

林毅冲 蔡尚志 蒋夏丹 张君 徐可昕 郭爽 姬晨晗 王友文 张帅


施工图设计:水石工程 

建筑成员:金江成 胡波 肖斌 刘凤翔 孙钰莹 陈超 王利尧

结构成员:钮杰 曹发恒 陈姝佳

机电成员:魏琪 李金琦 赵舟 陈磊


景观设计:水石景观

方案成员:景观事业七部、景观技术研发部

施工图成员:景观事业七部、景观技术研发部


生态水利设计:中交上航院 

景观小品美化设计: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院


项目摄影:胡义杰

图文编排:水石品牌


版权所有©水石设计,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


本文来源水石设计

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公众号运营:晓与晓新媒体咨询



欢迎扫码加入
绿水青山分享群


我们的小目标

2年内,分享1001份乡愁


完成:210/100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